腹部专场主要涉及肝脏、胆道、胰腺、胃肠、直肠、卵巢等部位的多位腹部方面的影像学专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陆建平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王培军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韩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彭芸教授分别对胰腺占位病理特征在MRI上的表现,胰腺内分泌肿瘤,可能恶变的良性胰腺肿瘤,儿童胰腺病变的磁共振表现进行了总结分析。
陆建平教授认为胰腺的多种病理特征可混合出现于某一肿瘤,增加了诊断难度,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可以更好的表达胰腺占位的病理特征,磁共振平扫 DWI DCE是胰腺MRI最优的检查方式。
王培军教授指出,MRI可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进行鉴别。高分化肿瘤体积小,多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囊变、坏死少见,肿瘤血供丰富,强化明显,无侵袭性;而中低分化肿瘤体积较大,边界不清楚,包膜不完整,多有囊性坏死,囊壁厚薄不均,有侵袭性,血供相对较差,强化程度低。
肝硬化、肝癌的磁共振研究仍然是腹部专场的热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王成林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仲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曾蒙苏教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崔进国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宋彬教授的演讲题目分别是《肝脏不常见病变的CT、MRI诊断》、《HCC TACE后的MRI评价》、《小肝癌EOB-MR诊断及其肝叶功能评价》、《肝硬化及继发轻微肝性脑病大脑结构与功能的MRI研究》、《肝细胞癌的MRI研究进展》。
宋彬教授的讲座对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精准医学时代下的影像医学的发展方向;认为MRI技术进步为肝细胞癌研究带来新的机遇,表现为多种技术和序列的应用;重点阐述了肝细胞特异性MR对比剂研究HCC的进展,从分子影像学、病理、基因等方面阐述了肝细胞特异性MR对比剂的作用机制,最新研究代表着在细胞水平反映功能改变,在分子水平揭示发病机制,密切联系HC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估。
MRI是一种无创性、高分辨力的检查技术,软组织分辨率高,成像参数多,提供信息量大,在腹盆部应用优势明显。然而由于胃肠道蠕动易产生伪影,MRI目前尚未广泛应用在胃肠道疾病的诊疗中。此次大会上,胡道予、李子平、郭玉林使用磁共振新技术,报道了MR在胃肠中的应用。
胡道予教授在大会上作了《MR小肠蠕动功能评估》的专题讲座。小肠运动功能紊乱是导致患者腹痛,消化不良,慢性假性肠梗阻等腹部症状的常见病因,而临床上评估小肠运动功能的检查技术均需要对患者镇静条件下插入一根很长的导管进行测压,检查步骤繁琐,受试者十分难受。胡教授团队运用磁共振电影序列对正常以及异常病变肠段小肠的运动情况进行定性以及定量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小肠运动功能性障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郭玉林教授介绍了正常胃壁和胃癌的MRI表现及T2WI、T1WI、DWI磁共振成像序列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江新青教授介绍了MRI在卵巢表面上皮-间质类肿瘤诊断价值及半定量动态增强MR和DCE-MR定量分析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前景。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涂蓉教授总结了卵巢上皮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影像学及鉴别诊断。山东医学影像研究所的王光彬教授介绍了“穿透性胎盘植入的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广东省中医院的刘波教授总结了“盆腔疾病的影像诊断思路”。海南省人民医院的李建军介绍了“IgG4相关性疾病影像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靳二虎教授讲授了“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的MRI和MRCP征象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陶晓峰介绍了“颌骨肿瘤的功能MR诊断价值及流行病意义”。解放军总医院的叶慧义教授介绍了“肾脏局部病变:MRI鉴别诊断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