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郑孙易,刘佳鑫,崔效楠,王晶,叶兆祥.人工智能在肿瘤影像学中的应用进展[J].放射学实践,2025,(09):1093-1097
人工智能在肿瘤影像学中的应用进展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25.09.004
中文关键词: 人工智能  肿瘤影像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大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2302180、8217193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21YFC2500400、2021YFC2500402);四大慢病重大专项(编号:2024ZD0520000、2024ZD0520002);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编号:TJYXZDXK-010A);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24KJ182)
作者单位
郑孙易,刘佳鑫,崔效楠,王晶,叶兆祥 300060天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消化系统肿瘤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郑孙易、刘佳鑫、崔效楠、叶兆祥)301617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科学学院(王晶) 
摘要点击次数: 421
全文下载次数: 316
中文摘要:
      【摘要】人工智能(AI)正逐步重塑肿瘤影像学的诊疗模式。近年来,随着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及大模型等技术的迅速发展,AI已在肿瘤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监测等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特征提取与建模,深入挖掘CT、MRI及PET等传统影像中潜在的生物学信息,可实现对多种肿瘤的无创诊断、风险分层及预后预测。深度学习依托端到端建模机制,进一步提升了乳腺癌、胰腺癌等病灶的识别率,并在肿瘤免疫治疗反应评估及动态监测中展现出优越性能。大模型则凭借其在复杂文本理解与跨模态数据整合方面的优势,正逐步应用于结构化诊断报告生成及纵向影像随访监测中,助力实现肿瘤影像解读与临床决策的深度融合。然而,AI在肿瘤影像领域的临床转化仍面临数据共享受限、模型可解释性不足及伦理监管缺位等挑战。未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拓展在肿瘤影像教育培训、科研创新及远程诊断等场景中的应用,推动学术资源共享与技术普惠化落地,加速实现肿瘤影像学的智能化、个体化与精准化转型。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