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陈太雅, 胡颖熠, 黄杨, 方佃刚, 路新国, 李志勇.基于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研究[J].放射学实践,2024,(06):788-794
基于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研究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24.06.012
中文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肌萎缩  肌营养不良,杜氏  诊断,鉴别
基金项目: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SZSM202011005);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230807093815031)
作者单位
陈太雅, 胡颖熠, 黄杨, 方佃刚, 路新国, 李志勇 518038广东中国医科大学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陈太雅、胡颖熠)518038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黄杨)518038广东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陈太雅、胡颖熠、黄杨、方佃刚、李志勇
神经内科(路新国)
 
摘要点击次数: 308
全文下载次数: 380
中文摘要: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MRI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共75例,其中杜氏肌营养不良(DMD)50例,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25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大腿肌肉T1WI-Dixon、多回波M-Dixon quant和T2-mapping成像,并测量右侧大腿14块肌肉(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股二头肌短头)的FF值、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MD组和BMD组各肌肉FF值、T2值及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的差异,并绘制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评估曲线对DMD和BMD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①DMD组以臀大肌FF值最高,其次是大收肌、股四头肌,以股薄肌、缝匠肌及长收肌最低;BMD组以臀大肌FF值最高,其次是股内侧肌,以股薄肌、长收肌最低。②DMD组以臀大肌T2值最高,其次是大收肌、股四头肌,以股薄肌、半腱肌最低;BMD组以臀大肌T2值最高,其次是股内侧肌,以股薄肌、半腱肌最低。③除缝匠肌及长收肌以外(P>0.05),DMD组其余12块肌肉FF值、14块肌肉平均FF值均高于BM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D组各肌肉T2值及14块肌肉平均T2值均高于BM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鉴别DMD组与BMD组的AUC分别为0.709(0.591~0.828)、0.924(0.857~0.992),以14块肌肉平均T2值的鉴别二者效能最高,最佳临界值为41.55ms,灵敏度86%,特异度88%。结论: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2-mapping技术均可高效的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基于T2-mapping技术的肌肉T2值测量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