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赵海燕,彭雯佳,陈玉坤,王烁,王皓冉,张雪凤,陈录广,陆建平.颅内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质量对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症状性斑块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23,(10):1261-1268
颅内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质量对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症状性斑块的影响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23.10.006
中文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组学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22Y11911200);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2ZR1478100)
作者单位
赵海燕,彭雯佳,陈玉坤,王烁,王皓冉,张雪凤,陈录广,陆建平 200433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诊断科(赵海燕、彭雯佳、陈玉坤、张雪凤、陈录广、陆建平)200032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王烁、王皓冉) 
摘要点击次数: 608
全文下载次数: 640
中文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MR血管壁成像(MR-VWI)的图像质量对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症状性斑块预测模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行MR-VWI检查且因图像质量不佳而即刻重复扫描的病例作为本研究的第一部分。MR-VWI序列包括全脑3D SPACE T1WI平扫和增强,目标血管(单侧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的2D TSE T2WI。拟分析100个常用的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状特征9个,一阶梯度特征18个,纹理特征73个。通过比较重复扫描的斑块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易受图像质量影响的不稳定特征。回顾性搜集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行MR-VWI检查的病例作为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首先,基于全部病例的斑块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症状性斑块的预测模型(模型A);其次,剔除所有不稳定特征后构建预测模型(模型B);最后,剔除图像质量不佳者,构建预测模型(模型C)。重复扫描影像组学特征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诊断效能高低主要通过曲线下面积(AUC)体现,以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效能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纳入24例患者,发现3D SPACE T1WI序列的形状特征和一阶梯度特征均无不稳定特征,纹理特征中的不稳定特征仅占1/73。3D SPACE T1WI增强序列的形状特征、一阶梯度特征以及纹理特征中的不稳定特征占比分别是3/9、2/18和17/73。2D TSE T2WI序列的形状特征、一阶梯度特征以及纹理特征中的不稳定特征占比分别是2/9、2/18和19/73。第二部分,102例患者的120个斑块纳入分析,其中症状性斑块51个,无症状斑块69个。模型A的AUC为0.708±0.022;与第一部的不稳定特征比对,模型A筛选出的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有3个不稳定特征。模型B的AUC为0.740±0.007。模型C预测颅内症状性斑块的预测效能最好,AUC为0.758±0.013;与第一部分的不稳定特征比对,模型C的8个影像组学特征均为稳定特征。结论:基于MR-VWI影像组学构建颅内症状性斑块的预测模型时,图像质量的优劣对斑块影像组学特征的有一定影响,图像质量越好则预测效能越高。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