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刘晓帆,闫天才,雒凌华,孙晓龙,武文珺,郭钒,印弘,崔龙彪.磁共振成像在精神分裂症重复经颅磁刺激中的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21,(12):1592-1595
磁共振成像在精神分裂症重复经颅磁刺激中的研究进展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21.12.025
中文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磁共振成像  神经导航定位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M683739);空军军医大学人才扶持“凌云工程”雏鹰计划(2019CYJH)
作者单位
刘晓帆,闫天才,雒凌华,孙晓龙,武文珺,郭钒,印弘,崔龙彪 712046陕西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刘晓帆印弘)157011黑龙江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闫天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心理学教研室(雒凌华崔龙彪)西京医院康复科(孙晓龙)西京医院心身科(武文珺)放射科(郭钒印弘)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放射科(崔龙彪) 
摘要点击次数: 1930
全文下载次数: 1920
中文摘要: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SZ)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局部神经调节的研究之中。rTMS对治疗SZ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SZ的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然而,如何精确定位和刺激强度的选择以及哪些SZ患者最适合rTMS治疗等问题尚未明确。运用MRI等影像学方法,从脑结构、功能和代谢等角度去探究rTMS的治疗作用机制及疗效预测,对于rTMS定位和评估治疗结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就SZ患者进行rTMS治疗前后的头颅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阐述了rTMS的潜在作用机制、疗效预测手段和神经导航定位等方面的最新发现,主要进展有额叶皮层厚度的改变、左半球颞顶皮层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功能障碍与精神分裂症rTMS治疗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有关,基于MRI的神经导航定位有利于提高疗效。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