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馨,陈晓,刘永康,王雅杰,崔灿,王中秋.DCE-CT鉴别诊断胃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20,(08):1048-1053 |
DCE-CT鉴别诊断胃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价值 |
|
|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20.08.018 |
中文关键词: 胃肿瘤 胃黏膜下病变 异位胰腺 间质瘤 动态增强CT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1899);江苏省中医院学术人才培养项目(y2018rc04) |
|
摘要点击次数: 3595 |
全文下载次数: 4511 |
中文摘要: |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DCE-CT)对胃部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部异位胰腺及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的形态、部位、生长方式、长径、短径、边界、强化模式、胃黏膜强化、钙化、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CT值和"导管征"显示率等征象的差异。结果:异位胰腺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间质瘤组(50.12 vs. 59.70岁;P=0.001)。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部(70.6%)、强化不均匀(52.9%)、边界欠清(29.4%)、长径-短径比值(LD/SD)相对较大;间质瘤多位于胃底部(67.5%)、呈均质性强化(75.0%)、边界清晰(97.5%)、LD/SD相对较小,四个征象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1、0.011和0.002)。异位胰腺与间质瘤在动脉期、静脉期的相对CT值(病灶CT值/腰大肌CT值)及强化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8、0.004和0.043)。异位胰腺组中约52.9%的患者出现“导管征”。联合患者年龄、病灶的位置、囊实性和LD/SD四项指标进行鉴别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8.2%。结论:胃部异位胰腺的临床和CT征象与胃部间质瘤之间有一定差异,多指标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 |
|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