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麦慧, 董天发, 钟熹, 江魁明, 李黎, 郭美芬.上矢状窦生理流动模式的相位对比磁共振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8,(08):825-828
上矢状窦生理流动模式的相位对比磁共振研究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18.08.012
中文关键词: 上矢状窦  血流动力学,流动模式  磁共振成像  相位对比法
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A2018147);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A201510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粤科规划字[2013]137 号-8)
作者单位
麦慧, 董天发, 钟熹, 江魁明, 李黎, 郭美芬 510150广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麦慧、董天发、郭美芬)妇科(李黎)510095广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钟熹)511400广州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放射科(江魁明) 
摘要点击次数: 2781
全文下载次数: 2845
中文摘要:
      【摘要】目的:利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MRI)观察上矢状窦(SSS)不同解剖段的生理流动模式及血流动力学的差异。方法:选取19例健康志愿者,采用MRV定位,对SSS的前、中及后段分别行PC-MRI扫描,在工作站采用Q-Flow软件包进行后处理,获得各段的时相-流速曲线,测量和记录各解剖段的平均流量(MF)、平均流速(MV)、血管面积、收缩期最高流速(PSV)和舒张期最低流速(PDV)及其对应的时相点(TH),计算峰值时相差率(R△TH)及峰值流速差(△V)。结果:前、中及后段SSS在心动周期内呈单向、低幅、振荡式流动,时相-流速曲线平滑,呈“缓降-缓升-缓降”型,三段间R△TH及△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时相差率=3.70,P=0.16;F△V=0.43,P=0.65)。前、中及后段SSS的血管面积及MF依次递增,各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血管面积=35.18,HMF=41.98;P<0.01);三段间M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14,P<0.01),其中前段与中段M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段的MV显著高于前段和中段(P<0.01)。结论:前、中及后段上矢状窦的生理流动模式相似,PC-MRI能直观、准确地评估上矢状窦的流动模式。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