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胡娟;唐光健;王霄英;杨学东;董健;郭小超;刘婧;.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CT灌注成像[J].放射学实践,2013,(03):
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CT灌注成像
  
DOI:
中文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辐射剂量    直肠肿瘤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
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
胡娟;唐光健;王霄英;杨学东;董健;郭小超;刘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
 
摘要点击次数: 2732
全文下载次数: 2967
中文摘要: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不同扫描周期所测量的灌注参数对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0例直肠癌Mile′s术后8~120个月(平均50个月)患者,因发现骶前软组织肿块行CT平扫,发现骶前软组织肿块11个。所有病例进一步行CT灌注成像,扫描周期为1s,共扫描60s。记录CT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l),计算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值(SSDE)。经后处理获得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手工选择性删除图像,分别获得扫描周期为2、3、4、5、6和10s时的各项灌注参数。CT检查一周内患者进行CT引导下活检,获得病理结果,并进行长期随访(27~42个月),将肿块分为复发组(6例)和瘢痕组(5例),统计不同扫描周期所获灌注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患者SSDE为(1868±173)mGy,扫描周期为1、2、3、4、5、6和10s的有效剂量分别为41.7、20.8、13.9、10.4、8.3、7.0和4.2mSv。扫描周期为1s时,两组间BF、BV、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扫描周期为2、3、4和5s时,两组间BF、BV、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48、0.000~0.028、0.012~0.028和0.008~0.039);扫描周期为6s时,两组间BF、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扫描周期为10s时,两组间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复发组和瘢痕组的CT灌注参数中BF、BV和PS对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的性质具有诊断意义;通过延长灌注扫描周期,可降低射线剂量,其中BV、PS值最为可靠;扫描周期5s以内时,BV、PS值可达到鉴别诊断目的,有效剂量降低至8.3mSv。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