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胡兴平;崔国产;殷标;徐春林;彭陵;陶俊;.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病变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09):
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DOI:
中文关键词: 大肠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
胡兴平;崔国产;殷标;徐春林;彭陵;陶俊; 铜陵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摘要点击次数: 2653
全文下载次数: 3053
中文摘要: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纤维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63例大肠病变的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影像资料。结果:63例大肠病变中结直肠癌44例;息肉6例;血吸虫病肉芽肿7例,其中3例恶变;内分泌癌1例;脂肪瘤2例;阑尾黏液囊肿2例及黏液性囊腺瘤1例。63例的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仿真内镜(VE)、结肠平铺显示(PE)及透明化显示(Raysum)等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4%、68.3%、85.7%、85.7%及71.4%,MPR分别与SSD、VE、PE及Raysum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值分别为χ2=2.019,P<0.05;χ2=1.518,P<0.05;χ2=1.518,P<0.05;χ2=1.699,P<0.05)。结论: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MPR显示病灶更佳,检出率更高,是纤维肠镜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而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中应用价值各异,应相互结合。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