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诸静其;常时新;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李绍军;林翌;杜育杉;王葳;曹开明;周国兴.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J].放射学实践,2007,(08):
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DOI:
中文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硬化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发局资助项目(PW2003-A13)
作者单位
诸静其;常时新;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李绍军;林翌;杜育杉;王葳;曹开明;周国兴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放射科,同济大学附 
摘要点击次数: 2710
全文下载次数: 3190
中文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48例临床疑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中61例行CTA、87例行CE-MRA检查,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CTA组部分患者与DSA对照。结果:CTA组:狭窄血管74支,轻度狭窄34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9支,3支完全闭塞;软斑块32块,硬斑块25块,溃疡斑6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部分患者与DSA比较,二种检查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无显著性差异。CE-MRA组:狭窄血管79支,轻度狭窄28支,中度狭窄33支,重度狭窄13支,5支完全闭塞;软斑块28块,硬斑块49块,血栓2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结论:CTA和CE-MR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各有优势,能够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提供非常可靠准确的信息。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