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谢娜,闵鹏秋,陈卫霞,宋彬,金航,卢春燕,刘再毅,周瀚.门腔间隙的CT和MRI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J].放射学实践,2006,(05):
门腔间隙的CT和MRI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DOI:
中文关键词: 解剖学,局部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470221)后续研究
作者单位
谢娜,闵鹏秋,陈卫霞,宋彬,金航,卢春燕,刘再毅,周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 
摘要点击次数: 4955
全文下载次数: 5579
中文摘要:
      【摘要】目的:研究门腔间隙(PCS)的CT、MRI表现和解剖基础,获得门腔淋巴结(PCN)的正常值并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和40例分别行CT及MRI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无腹部疾病的病史及相关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显示腹部无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性病变。观察门腔间隙的CT、MRI表现,测量门腔淋巴结前后径。结果:本组100例中共有43例(43.0%)在CT或MRI上显示PCN,其最大前后径为(0.64±0.31)cm,95%可信区间为0.54~0.74 cm;64例(64.0%)PCS内显示肝尾状叶,其中10例(10.0%)显示乳头突,4例(4.0%)显示尾状突;26例(26.0%)显示门腔血管;5例(5.0%)显示胆囊管。PCS上段的主要解剖结构为肝尾状叶,而PCN、门腔血管多位于PCS下段。结论:PCS内以肝尾状叶和PCN最为常见,PCN的出现率为43.0%;PCN前后径的上限为1.0 cm,此值可作为判断PCN增大的基础和依据。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