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军,安锐,张永学,梅元武.介入脑血流显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5,(05): |
介入脑血流显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研究 |
|
|
DOI: |
中文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尼莫地平 潘生丁 |
基金项目: |
|
摘要点击次数: 3882 |
全文下载次数: 4620 |
中文摘要: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尼莫地平负荷脑血流显像的方法,并结合rCBF定量方法,评价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脑血管疾病组102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4例,行潘生丁试验;另一组48例,行尼莫地平试验。首先进行基础状态99mTc ECD脑血管灌注及rCBF显像,36~48h后进行潘生丁和尼莫地平负荷试验后显像。图像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结果:根据定性、半定量分析将脑血管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性分为4型A型,介入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不对称指数(AI)值下降;B型,基础状态下显像正常,药物作用后出现明显灌注降低区,AI值下降;C型,原有病灶在药物介入后缩小或消失;D型,介入前、后图像及AI值均无差异。定量分析在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后,正常对照组脑半球血流量由基础状态的(47.10±3.52)ml/(100g·min)分别增加到(56.61±4.21)ml/(100g·min)即增加(20.20±2.12)%,(57.13±4.91)ml/(100g·min)即增加(21.20±2.31)%;而脑血管病组由基础状态的(37.22±6.70)ml/(100g·min)增加到(38.82±6.22)ml/(100g·min)即增加(4.29±1.01)%,(39.31±5.92)ml/(100g·min)即增加(5.62±1.12)%;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 种药物介入试验均提高了脑血管疾病检出的阳性率,但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试验安全可靠,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
|
查看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